中文
信贷配给制
英文
credit rationing
简介
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 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就宏观上的信贷配给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即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例如,一百万的贷款申请只能贷到五十万)。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
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是指信贷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对自身及项目的了解要多于银行。借款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违约风险大小等,而银行却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报表、材料等,辨别企业与贷款项目的类型和平均风险,而不及借款人所了解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和还款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银行采用统一的利率水平发放贷款。当银行提高利率使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导致最愿意签订借款合同的却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项目风险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其项目的收益也较低,从而不愿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退出信贷市场,即出现逆向选择。这时信贷市场上借款人的平均违约风险上升,银行的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是指信贷发生之后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借款人拥有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而贷款人只拥有资金的部分收益权,客观上存在着借款人损害贷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借款人借款之后改变可能投资方向,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如果其高风险项目成功,则其收益在给定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相对于不改变其投资项目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是无限的,而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在有限责任制下,借款人的成本是有限的。以上两种现象都会促使银行宁愿实行信贷配给,也不愿意提高利率满足所有的贷款请求。
假定银行的行为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即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斯蒂格利茨和维斯的分析,利率在银行的贷款收益决定中存在两种效应,即“逆向选择效应”和 “道德风险效应”。这两种效应对银行的收益有负作用。当利率水平比较低的时候,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较小,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高于这两种效应带来的负收益,从而银行总的收益水平提高;当利率水平提高到某一临界点,提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所产生的负收益会超过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从而银行的总收益反而降低。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银行存在一个最优的利率水平,超过这个利率水平的贷款,银行宁愿实施信贷配给也不愿提高利率水平。
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及其主体的影响
(1)信贷配给机制放大经济的外部冲击,对宏观经济的造成严重影响。
在存在信贷配给机制的经济中,利率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金融变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对投资的影响来实现。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的外生冲击和信贷配给机制的相互作用能够使较小的外生冲击放大,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假设经济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而发生严重的衰退,大量企业破产,企业投资减少,经济风险增加。假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把借款者划分为高风险借贷者,中等风险借贷者和低风险借贷者。由于信贷市场存在者信贷配给,银行满足低风险贷款者和部分中等风险贷款者。但是银行可能存在划分的错误,把高风险贷款者划为低风险贷款者,把低风险贷款者划为高风险贷款者,加之经济处于衰退,故银行对贷款者的预期收益降低。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可以提高利率和紧缩信贷供给。由于提高利率,此时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进一步恶化银行的收益。所以,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将紧缩信贷供给。这样中等风险的贷款者也将排除出信贷市场。随着社会投资的减少,经济衰退也更加严重,从而经济中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信贷配给也将更加严重。经过这样的恶性循环,较小的外部冲击将会被发大,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同理可以分析经济膨胀时信贷配给机制的作用机理。
(2)信贷配给理论否定了利率自主调节,市场自动出清的假说,为政府的市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信贷配给使得市场失灵从理论上得到论证。利率机制不再具有协调资金供给需求的功能。信贷市场上的资金配置不能保证社会上最优的项目得到融资,而一些低效益的项目反而可能得到融资,因而存在资源错配现象。再者,信贷配给是导致社会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上述原因,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克服市场波动,维护市场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
(3)信贷配给机制的存在促使银行寻求利率以外的贷款定价手段。
信贷配给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对贷款对象风险认识不完全,利率机制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反映贷款者的风险水平,进而对贷款的定价不合理,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要降低信贷配给的程度,需要从根本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尽可能完全地了解客户的资信和贷款投放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价。具体的方式有: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以及签订更为完备的合约,在合约中规定鼓励性,规制性的条款来提高还款的概率。
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企业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作为约束条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银企信用体系,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银企协作式契约关系。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中,利益是目的,信用是基础,市场规则是条件,法律是保障,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是主体。银企间的借贷行为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则,受到信用关系的约束,银行按约贷款,企业按约还贷,信贷资金良性循环。利率成为资金供求的价格信号,银企双方都能根据项目或企业的状况和风险度调整各自的行为。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为银企提供一个公平合作的大环境。为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当前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银企双方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尽快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责任到人,权力分明,利益清楚,相互约束,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或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革,以明晰产权关系,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仅仅是经营机制的改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企业要求银行核销债务,利息挂帐,债股转换与银行让利等只能解决企业一部分存在的表面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发生新债务危机的基础依然存在。
2.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债务格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为国有企业制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和国计民生的行业上,退出一般性和竞争性的行业或项目。对于企业现有债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重组,既可采取拍卖、兼并、出售和破产的方式,也可进行股份制改造,破旧立新。
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能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状况有区别地决定利率水平。同时,也让企业对银行有选择,减少财务成本。这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市场利率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利率弹性作用下,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区别性价格对待不同品质的企业,既不会因利率因素将品质好的企业挤出信贷市场,又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并使商业银行取得较好的收益补偿。
4.政府应加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就银企关系而言,政府首先应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政府有责任补充未到位的资本金,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水平。同时,对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其次,对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即对国有资产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在适当压缩战线的前提下,促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向战略性领域集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重点中小型企业贷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并吸纳社会游资成立担保基金或项目偿债基金解决这些企业贷款担保的难题。此外,要加快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发行企业融资债券,利用社会资金力量部分解决中小型企业部分融资,向社会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最后,政府必须严肃对待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问题,在政策、组织和法律等层面上确保银行债权得到保障。
5.积极培育企业信用品质,努力探索直接融资的各种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在企业培育自身的信用资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直接融资的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除企业改制上市之外,企业间相互调剂资金的渠道应该有效地开辟起来。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团内部成立的财务公司除调剂公司内部闲置资金的功能之外,就是为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提供便利,对其上下游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确保行业整体局势处在良性状态。同时,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要采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开通利用民间资金的渠道。对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较大的民间融资余额而言,商业银行是很有兴趣介入这样的大市场,可以为这些企业充当财务顾问,提供企业间相互调剂资金和企业利用民间资金的服务方案,使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突破单纯资金供给人的功能和角色。
6.商业银行在加强资产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要树立和加强对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在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进行资产重组的改革中,应该有所作为。银行可以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采取不同的策略,如通过对已有债权的重新安排和新增贷款的选择性投入,促使国有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银行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企业现金管理与资本运作等金融服务,使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资金使用风险降到最低位。同时,为那些基本面较好,企业发展前景好,但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应提供专业性帮助,提出解决方案。只要企业达到最低贷款条件,也可以取得银行授信支持。与此同时,银行自身也应该提高业务发展能力和企业风险评估和预测水平,均衡新增贷款的投放。目前银行的新增贷款投向过于集中,容易形成银行信贷风险积聚。从短期看,信贷的集中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风险,也有利于大企业、优势行业和经济发达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但从全局和长远看,可能负面影响较大。一方面大企业资金过多,一旦滥用起来就可能导致企业和银行的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众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发展受阻。资金分布的不平衡也导致行业、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说,新增信贷投向不断趋于集中主要与当前信贷投入环境欠佳、银行贷款选择余地较小有关,同时也反映银行业的经营理念更新缓慢,目标市场细分不够等。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发现企业的优势,敢于面对风险,善于认识风险,精于分析风险,致力于化解风险,最终受益于风险。
7.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引和桥梁纽带作用。首先,人民银行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联合定期向商业银行发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供商业银行参考,减少商业银行的搜寻成本。其次,与政府一起帮助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促进各家商业银行有法可依地去联合制约、激励债务人,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利用,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后,人行可实行企业级差化利率管理,对商业银行支持不同信用等级、不同科技含量的企业的银行票据再贴现和再贷款上采取不同的利率,直接地提高商业银行向难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便利,也间接地鼓励企业守信用和加快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