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广州法院围绕“率先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目标,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体制机制,用足用尽强制执行手段,持续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1月9日下午,广州市委政法委联合广州中院举行“广州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用联合惩戒十大典型案例”主题类案发布会,向社会通报攻坚“执行难”的最新情况。
2017年,全市法院共新收执行案件169308件,同比增长47.16%;结案143363件,同比增长59.16%;执结标的总金额431.66亿元。在广州市委领导、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广州大力推进社会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构建起“三重失信惩戒网”,让失信被执行人在社会上“无处可赖”。
“三重”网络惩戒失信被执行人
第一重:法院惩戒
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予以罚款、拘留,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两级法院通过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用足、用好罚款、拘留、移送追刑等强制手段,依法严惩规避、抗拒执行行为,维护司法权威,让失信被执行人“人财两失”。
2017年9月,广州中院在花都法院举行了打击拒执罪的现场直播,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二重:联动单位联合惩戒
2017年3月底,广州市委政法委出台文件,要求包括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国规委、市住建委等在内的28家联动单位积极协助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发挥执行联动强大合力。此外,市委政法委牵头起草了广州市《贯彻〈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很快将由市两办印发执行。
根据上述《意见》,法院通过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与联动单位共享,由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直接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办理相关业务,包括高消费限制、出境限制、资质限制、信用限制等,如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限制购买或取得房产的网签、限制申请政府补贴资金支持等,让失信被执行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第三重:全社会信用惩戒
通过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官方网站、移动客户端、户外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有的区法院还尝试在失信被执行人生活的村、镇、社区等公共场所张贴公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7年,全市法院共公布42593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促使5536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在采取传统惩戒措施的同时,广州中院还分别与今日头条、三大通讯运营商合作,开展失信名单精准弹窗推送、定制失信彩铃和短信等方式,扩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范围。
2017年11月,广州法院微信小程序上线了全国首家微信执行悬赏功能,一部手机,就可以让公众成为“赏金猎人”,随手拍照上传执行线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线索。
其他两大惩戒措施主要是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资质限制和信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