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学习山东荣成“志愿+信用”的文明实践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2

  山东省荣成市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标定位,以“志愿+信用”为基础,与加强乡村治理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实践路径。

  基本做法

  突出首要政治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定凡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给予双倍信用赋分奖励,对听讲群众给予适量信用加分。编写《和风习语》宣讲书目,精心选取习近平总书记50条金句,整理金句的来源、内涵、典型事例,形成25万字的宣讲教材。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00多场次,受益党员群众60多万人次,形成“黄金一刻钟”“银杏树下传习语”“百姓炕头说变化”“暖心食堂感党恩”等特色品牌。

  志愿服务信用加分。立足农村信用基础,探索将农村群众参与理论宣讲、清洁家园、扶老助残等26类文明实践活动与个人信用挂钩,根据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长等赋予个人信用加分,构建志愿带动、信用支撑、共建共享的文明实践路径。

  健全激励表彰机制。将“人人有份”的村民福利,转变成依据信用分差异发放的信用奖励,每季度举行一次发放仪式,由村党支部书记、镇街干部、市级领导现场颁奖。开设信用超市,守信群众随时可以用信用分兑换生活物品。开发减免费用、信用贷款、子女自主择校等194项信用激励产品,群众可根据相应积分享用激励产品。120多个村居成立利民社,村民们将暂时不用的农机具及其它日常生活物品放在利民社,共享物品和技术。363个村居建设暖心食堂,1.1万多名“巧厨娘”志愿者参与其中,为全市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2万多个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为暖心食堂捐款捐物。

  主要成效

  从农村群众的视角看,参与支持村级事务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通过“志愿+信用”,群众普遍有了“主人翁”意识。环卫保洁、护林防火等工作,以前群众不好组织,现在大喇叭一招呼,志愿者三五成群就出来了;很多村里发布的志愿活动,现在都要靠“抢”,去晚名额就报满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到村级自治当中来,民心民力实现了“握指成拳”。

  从村居组织的视角看,加强改进村务管理从“推着干”变成了“领着干”。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身份意识被充分激活,“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随其后”成为常态。2020年,荣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各村居“党旗红”志愿服务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党委政府的视角看,乡村治理从“自己干”变成了“大家干”。“志愿+信用”激发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志愿者人数从2018年初不足5000人,发展到16万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3,基本村村都有志愿队、户户都有志愿者。党委政府、村居组织、广大群众联结成“命运共同体”,形成干群互信“万心变一心、齐心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目前,荣成市文明实践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志愿服务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大众化、普惠型多,专业化、特色型少,城区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公益组织服务农村能力有待提升。二是有些志愿服务缺乏思想引领、浸润心灵的内容,就志愿而志愿,没有找到关心群众、引导群众的结合点。三是理论宣讲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宣讲缺乏针对性,存在“大水漫灌”现象。

  一步,荣成市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推进试点工作::一是深度融入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作用,引导志愿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培植更多镇村专家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就近就便满足辖区群众个性化需求。三是深化理论宣讲,引导志愿者把宣讲场所搬到街头巷尾、农家书屋、田间地垄、庭院炕头等,让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充分利用餐前、演前、课前、会前等时间开展微宣讲,擦亮“黄金一刻钟”理论宣讲品牌。四是扩大“暖心食堂”建设,把暖心食堂打造成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服务群众的新纽带、乡村善治的新载体。五是拓展文明实践阵地,推进文明实践所(站)向企业、学校、窗口单位等拓展延伸,实现文明实践城乡互动、全域覆盖。

本文链接: http://cx.gzoutsourcing.cn/Article/20210312/34990.html